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作业管理制度

作业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手段。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作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特制定我校作业管理制度:

一、领导小组

组长:仇虹豪

组员:沈佳、陈豫、刘珺瑶、张纯、屠维薇、傅琳、教研组长团队、备课组长团队

二、基本原则

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我们的做法是:明确年段要求——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并进行分解细化;关注学生需求——明确学习起点和发展愿景;了解教材诉求——仔细研读教材,制定适切的作业目标。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基于课标原则。作业的设置基于课程标准,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积极完成作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及时认真专注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实践、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2.基础性原则。重视基础知识技能、基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科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与各阶段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3.过程性原则。分析诊断每一次作业,对学生在作业中产生的共性和个性资源进行分析,形成学生过程性的发展轨迹,及时进行相应的教学调整。

4.适度性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设计数量适度和难度适宜的作业。

5.体验性原则。作业的设计应注重凸显学生在参与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体验感受。通过朗读表演、动手操作等多种实践活动性的作业以丰富与拓展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体验语文学习中阅读与表达的乐趣。

6.综合性原则。加强作业内容的综合性,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调查、访问、观察、试验、参观和制作等活动中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并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作业完成的兴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作业内容的多样化,避免单一知识点的重复机械训练;作业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作业管理

(一)作业常规有章可循,科学规范

1.建立每天作业预估制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三至五年级严格落实“精选、精练、精讲、精评”的作业制度。三-五年级达到80%以上的学生作业完成总时间不超过1小时。主课教师每天布置作业前先预估大部分学生完成该科目作业所用的时间,再相互协调布置当天作业,确保完成作业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六年级课后作业不超过60分钟,七—九年级不超过90分钟。作业数量适当,备课组基本统一,鼓励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分层作业。

2.建立每周作业统筹制度。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每周对作业布置进行统筹安排。

3.建立每学期作业检查制度。教导处每学期对各班作业从规范性、正确性和适切性三方面进行检查、考评,对于青年教师及个别班级个别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各备课组要注重长作业和短作业兼顾。

4. 严格执行“五项管理”要求,教师不得利用手机在微信群、QQ群等APP家长群中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二)作业内容切合实际,灵活多样

1.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业内容要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认真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突显练习层次和趣味。作业内容要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突显作业的层次。作业题型设计要灵活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富有情趣。

3.讲求学生自主和探究。作业内容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创造空间,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因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学习乐趣。

4.作业难度不超过课标要求,教师不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者让家长代批作业。

(三)作业形式符合学情,形式多样

1.书面基础型。结合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巩固知识点。

2.口语表达型。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复述课文、新闻讲评、分析解题过程、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调查收集型。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某个知识点进行相关调查收集,从而拓宽知识的外延,如收集邮票、图片、名人名言、书籍等与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资料,扩充课程资源,并开展交流,共同分享。 

4.观察积累型。结合教学让学生在课后驻足观察,动手动脑,如根据记录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完成观察笔记,根据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绘制统计图,从而养成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5.实践操作型。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动手做些小制作、小研究、小实验等,在实践操作中将所学知识运用,丰富学生的体验。

(四)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端正

1.封面书写。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作业本或练习册封面上规定的内容进行认真填写,保持封面、封底整洁完好。

2.作业书写。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按时独立整洁地完成作业,对无故缺作业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和补做,抄袭、马虎的要重做。

执笔姿势正确,字迹端正、清楚,注意笔顺、笔划、间架结构。书写汉字用楷书,保持簿本整洁。低中年级用铅笔书写,高年级用钢笔或水笔。

(五)作业批阅突出过程,及时反馈

1.批阅原则。严格遵循“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订、有错必纠”的原则。实行全员批阅与重点面批相结合,等级制评价与激励性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做到共性问题全班讲评,个性问题个别指导。

2.突出过程。关注学生作业中的生成资源,教师批改字迹要工整规范,批语要具体明确,批改要有统一的符号;批阅时既检查作业结果,又要检查解题过程。

3.及时反馈。作业要及时发还,督促学生看阅并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作业讲评要及时,以便迅速纠正所发现的问题;反馈要有针对性,要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修改。

(六)作业评价全面关注,促进发展

1.坚持作业评价的方向性。评价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通过作业评价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才是更好的。评价形式可以教师评价为主,并根据学生年级(学段)灵活运用,既可用“√”、“?”等符号评价作业的正误,同时也可以用激励性的印章图案、语言形象而贴切的激励或暗示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留给足够的思维时间,启发学生根据评价的要求自己看书、自己分析思考、主动询问解惑、自觉修改订正,从而获得主动而积极的发展。

2.突出作业评价的激励性。作业批改时,除给出对错判定和作业等第外,更要善于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发挥好作业评价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每次作业的具体情况,在学生的作业后面或恰当地方写下批注评语。

3.明确作业评价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年级可让学生参与到少部分作业的批改中,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变得自信。

4.倡导作业评价的情感性。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无论是符号、图示还是语言,要力求通过评价进行师生情感交流,让作业评价成为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载体,让作业评价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七)作业批改过程监控,师生共同进步

教导处、课程处每学期抽查两次作业批改,时间在期中及期末阶段,根据学校作业管理制度及教研组的作业规范,进行等第评分,汇总以后纳入教师年度教学考核。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