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活 生态

——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服务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2023学年学校课程计划)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创建于20049月,是浦东新区碧云国际社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上海市实验学校实施委托管理,2012年起托管上海市浦东新区锦绣小学,共同成为实验教育集团校。2011年入选上海市第一批“新优质学校”项目。学校在“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服务”办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构建和谐教育生态,实施优质教育服务,力求办“一所展现生命活力、回归生活世界、关注生态和谐的公校”,形成家校共赢大格局。

学校从2004学年的7位教师32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名在编教职员工,70个教学班2978名学生。如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已显成效。学校通过创建“无墙公校”,打造“多样、和谐、开放、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展能成志。完善的家委会制度和开放的家校协作办学态度成为我校持续进步的抓手。

结合国际化社区地域环境特点,在“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服务”办学理理念指导下,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育生态,创设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以人的属性为出发点,进一步提出了“生命、生活、生态”的“三生”课程理念,以此作为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发展机会)

T(威胁点)

地理

环境

国际社区条件良好,教育资源丰富。社区家长知识层次较高,教育需求多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参与教育热情高。

社区里只有一所公办学校,规模速减不下来,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校舍严重不够,隐忧不断。

创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合作式的现代学校。


区域学生数增加,而拥有相对优质精致教育的实施还远远不够。

学校

规模

九年一贯制学校,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生源数量足以保证。

1.社区快速发展的学生数超过占地面积。

2.学校分为总部和委托管理两处,不利于管理。

2010参与上海市第一批新优质学校项目研究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过快发展导致师资、管理、空间难以匹配。优质精致教育策略是一个挑战。

硬件

设备

新校舍,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硬件配套设施比较先进,为优质教育提供基础。

学生人数多,一些配套设施如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1.办学经费比较充裕,有利于办学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更新。

2.先进教学设施更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财产管理与设备使用,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制度化。

教师

资源

1.具备一定人数的区、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2.团队工作能力强。

3.富有爱心,教师间气氛和谐。

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师资还不多。

1.形成学校师资培养体系和模式。

2.区域内师资队伍培养的力度大大加强。

1.精品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力度滞后。

2.教师担任行政管理后,教学业务发展受到影响。

行政

人员

1.有热情有朝气。

2.合作团结。

3.工作积极有责任心。

1.年轻管理经验不足。

2.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岗位职责意识需加强培训提升。

学校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双向发展,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兼职行政任务重,难以全身心投入管理。

学生

状况

国际社区学生家庭教育基础良好,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基本素养较高。

生源参差不齐,价值取向有差异,学习习惯欠佳。

综合素养较好,可塑性较强,学校提出“乐群、博雅、尚美、能思”的理念,正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

学生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多元,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受到挑战。

家长

配合


家长大多数文化素质较高,很多为归国留学人员,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并愿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投入一定的时间与精力。

多种价值取向的家长教育观念相冲突。

家长委员会的成立,有完善的家长委员会章程。增加家校之间的沟通机会,有利于学校与学生的共同提高与发展。

社会或家庭因素,导致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观念之间发生冲突,有些家长配合不够,不利学生发展。

社区

参与

1.社区开放日,有社区老师、家长参与,有利协助学校管理。

2.社区资源丰富。

社区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

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使学校办学更加开放和民主。

如何更有效发挥社区的作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主要优势

  1.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新优质学校项目研究,学校赢得了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便于建构全新体系,谋求特色发展。学校在办学特色创建诸方面有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东校在“立足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东校课程改革,聚焦课堂,践行课堂生态”主题词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课程开放、办学开放、家校社开放;课堂活力、家校活力、学生活力、教师活力

3.每年大量教师引进,以年轻教师为多,其中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人数占40%。学校拥有一批知名专家、特级教师、教授组成的发展顾问团,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教师业务的提高提供指导与参谋。

4.家、校、社区互动合作,建民主、平等、和谐教育环境

(二)存在问题

1. 学校发展处于从优质学校走向品牌学校的高原期、关键期。在此基础上须进一步总结办学经验,寻求内涵发展,激发教师热情,凝聚学校文化,规范中有创新,聚焦课堂,寻求新突破

2.在师资力量方面,学校具备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但仍然缺少名师。

3.学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生教育需求越来越多元,现有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受到挑战。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所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 一所展现生命活力的学校,一所具有教育生态的学校。

1.学校发展目标: 生命、生活、生态

面向全体、多元选择,让“生命”成为课程建设的主源泉。

诠释生活、重视体验,让“生活”成为课程建设的主旋律。

共生课堂、和谐家校,让“生态”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基调。

2.学生发展目标:

培养“乐群、博雅、尚美、善思”的富有潜质的阳光少年。

⑴“乐群”,是指我们的学生能与人合作,善于交往。

⑵“博雅”,是指我们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知识始终抱有强烈的渴求。

⑶“尚美”,是指我们的学生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憧憬,他们热爱艺术,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⑷“善思”,是指我们的学生能独立思考,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发展目标:

 心有静、学有长、教无痕

三、学校课程结构

  1. 三类课程总体框架







必修课程



实践体验

学科拓展

主题教育

综合类拓展

学生心愿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学科特色科目

学科拓展科目

主题教育科目

项目设计科目

科学素养科目

人文素养科目

学科基础科目







四、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一)中小学总体课程设置

1.小学部总体课程设置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语 文(含写字)

9

9

6

6

6

1.一年级入学初,设置4周的学习适应期课程。

2.语文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写字。

3.体育课程兴趣化试点,每周5节含1节体育项目课,二年级武术课,三年级棒球,四五年级高尔夫课。

4. 三、五年级每周1节道法课完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内容。



数 学

3

4

4

5

5

外 语

2

2

4

5

5

自 然

2

2

2

2

2

道德与法治

2

2

2

3

3

唱游/音乐

2

2

2

2

2

美术

2

1

2

1

1

体育与健身

5

5

5

5

5

信息科技



2



劳动技术




1

1

周课时数

27

27

29

30

30

拓展型探究型

英语探究课

1

1




1. 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2节体锻课。常规校班会教育,每学期1次主题队会。1次家长负责的微型课程。春秋季考察活动课程化。

2. 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的部分内容、项目化学习内容采用“快乐活动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实施,每周安排1个半天(4课时计)。

3. 美术课由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陶艺》组成。

4. 三年级探究型课程中每周1机械工程师——机器人竞技场课程。

5. 四年级拓展型课程中每周1节心理课。

陶艺课


1




体育活动课

2

2

1

1

1

班团队活动课

1

1

1

1

1

心理课




1


机器人课



1



快乐活动日

2

1

2

1

2


午会课

每天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3

33

34

34

34


2023学年小学部“快乐活动日”课程 (周一下午)







































2.中学部总体课程设置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基 础 型 课 程

语 文

5

5

5

5

  1. 科学课程七年级3节。实际融合stem课程,共开设4节科学类课程。生命科学九年级与地理课程融合,形成跨学科案例分析课。

  2. 体育类课程,七八年级另外增加体育多样化课程,实际体育类课程每班一周4节。六年级增加3节体育类课程,实际每周5节。六七年级的心愿课程也落实体育锻炼的内容。九年级4节体育类课程。

  3. 动技术课程六年级1节内容为陶艺;八年级的2节劳技课由物理教师上操作。

  4. 九年级1节艺术类课程与班队会内容结合。

  5. 九年级2节历史课,1节历史拓展课。


数 学

4

4

4

5

外 语

4

4

4

4

道德与法治

1

1

2

3

科 学

2

2

 

 

物 理

 

 

2

2

化 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 理

2

2

 

 

历 史

 

2+1

3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2

1

体育与健身

2

2

2

4

劳动技术(陶艺)

2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6

26

28

27

拓 展 型 课 程

学科类、活动类(含体育活动)探究型课程

语文写字

(拓展)

1

1

1

1

  1. 六至年级语文每周1节写字课。

  2. 八、九年级物理每周1-2节实验课。化学每周3节实验拓展课。

  3. 七年级每周2stem课程,作为探究型课程。六年级每周1节民防与心理,作为探究型课程。

  4. 六年级每周1节花样跳绳+1节乒乓,七年级每周1节台球+1节足球,八年级每周1节羽毛球+1节篮球。

  5. 六、七年级每周2节心愿课程。

  6. 八年级每周1节《读本》课程,由道德法治老师任教。


物理实验

(探究)

 

 

1

2

化学实验

(拓展)

 

 

 

3

读本(探究)


 

1

 

STEM(探究)

 

2

 

 

体育多样化

(拓展+探究)

3

2

2

 

民防与心理(探究)

1

 

 

 

心愿课程

(拓展)

2

2

 

 

专题教育或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每学年2

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劳动课程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每课时按40分钟计。


2023学年中学部心愿课程安排(每周五下午)

编码

课程

执教老师

人数

性质

针对年级

雨天/备注

上课教室

zx-01

计算机编程

袁立军

40

外聘

六七

提前招生

计算机房306

zx-02

3D打印

陈启

24

外聘

六七

 

计算机房304

zx-03

机器人

潘艳东

18

本校

六七

提前招生

创新实验室

zx-04

辩论社

吴清缘

24

本校

六七

 

1

zx-05

艺术摄影

钱波

20

本校

六七

 

2

zx-06

英语视听说

张毅

30

本校

 

3

zx-07

历史赏析

张元

30

本校

六七

 

4

zx-08

版画

朱雅杰

24

本校

六七

 

5

zx-09

遇见博物馆—如果国宝会说话

陶蓓蓓

30

本校

六七

 

6

zx-10

云游古建筑—如果建筑会说话

李思婕

30

本校

六七

 

7

zx-11

数学思维拓展六

刘莉

30

外聘

提前招生

8

zx-12

数学思维拓展七

杨老师

30

外聘

提前招生

9

zx-13

音乐(舞台)表演

许可

20

本校

六七

 

阶梯教室

zx-14

探索昆虫的奥秘

沈利

30

本校

六七

 

3

zx-15

魔术

刘闪闪

20

外聘

六七

 

4

zx-16

韩风来袭

金成爱

20

外聘

六七


5

zx-17

创意科学小实验

乔丹璇

20

本校

六七

提前招生

6

zx-18

电影欣赏与赏析

吴燕

20

本校

六七

 

7

zx-19

蝴蝶科艺研究社

陶菁(傅艺俊)

24

本校

六七

提前招生

8

zx-20

陶艺

张洁贞

20

本校

六七

 

陶艺教室

zx-21

心理游戏

张慧贤

20

本校

六七

 

心理教室

zx-22

pop song

张 吟

24

本校

六七

 

音乐教室

zx-23

数学建模

金老师 金鸣

20

外聘

提前招生

英语视听室

zx-24

纹舞绘

白云云

24

本校

六七

 

美术教室

zx-25

乒乓

韩雅娣

20

外聘

六七

 

乒乓教室

zx-26

篮球(男子)

赵海

24

本校

六七

1

篮球场

zx-27

足球

宋教练 胡国兴

26

外聘

六七

2

足球场

zx-28

花样跳绳

易慧娟

20

本校

六七

食堂

操场

zx-29

烹饪

葛老师 李婉萍

24

外聘

六七

 

烹饪教室

zx-30

羽毛球

姚嘉茜

20

本校

六七

 

羽毛球教室

zx-31

台球

高梦

20

外聘

六七

 

台球教室

zx-32

街舞

陈文滟

24

外聘

六七

 

形体房


(二)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

学校结合国家级课题、区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校、体育多样化等项目,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目前已有一年级学习适应期课程、小学美术陶艺课等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有效案例。

学校努力打造体育特色,丰富学校体育多样化项目,体育课程兴趣化试点,每周5节含1节体育项目课,二年级武术课,三年级棒球,四五年级高尔夫课,培养学生掌握多项体育运动技能,充分发掘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培养日常锻炼与终生体育的良好习惯。

(三)拓展型课程特色化发展。

拓展型课程建构在小学“快乐活动日”和中学“心愿课程”的基础上,已初见规模。学校聚焦生态文明教育,向学生普及爱护自然、健康生活和绿色消费的观念,树立学生环保意识、忧患意识,逐步形成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道德观;学校聚焦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提升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拓展型课程中的“快乐活动日”是基于市教委的课时计划严格要求、统一筹备、由校内特长与特色教师负责开设课程、学校统一招募学生,具体包括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专题教育等限定拓展活动以及自主拓展探究、兴趣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每次按4课时计,每学年安排30次,每学年课程总量为120课时。其中,一二年级为教师走班,三四五年级为学生网络选课、走班上课。

我校初中“心愿课程”(类型等同于“快乐活动日”)早于市教委要求,基于我校师生专业发展与特色需求,早于10年前即开展特色课程活动。

在我校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方面,虽积累丰富课程资料,但下一阶段我校拓展课程体系的发展,需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培养与挖掘得力的师资队伍、并完善有效的师生评价制度。可从课程学习的评价入手,改良一批弱势课程,吸取一批先进课程、培养一批精品课程。把拓展性课程打造为我校大部分教师的研究基地与心灵家园、用拓展型课程塑造与培养具备“三生”理念的中小学生,努力把拓展性课程升华为我校课程特色的另一张名片。

学校关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情绪,逐步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在四年级、六年级开设心理课,每周1节,力求教育先行,以防为主,注重发展与预防、干预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为孩子们的阳光成长保驾护航。

(三)探究型课程序列化设计。

学校依托《基于良好学习方式的“MABLS”心愿活动课程建设的研究》、《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创·生”课程群建构与研究》、《迈向深度学习:优化中小学STEM项目的实践研究》、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实验校,推进探究型课程的特色化发展,中小学STEM课程已逐步形成体系,逐步推动科技类课程的不断发展。本学年,小学教导处在三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机械工程师——机器人竞技场课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这类课程中,通常由教师团队带着学生共同孵化课题、解决问题、攻克某一专项难点,不仅开拓了我校探究型课程的深度,更为上一级学校积极培养人才。

概括的说,基础型课程需要“梳理思路”、“凸显特色”,总结出每一门学科的具体课程规划与实施方式,提炼出属于我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总体方略与特色;拓展型课程需要“积淀智慧”、“丰富内涵”,梳理出匹配于东校学子需求的一套完善合理的选择型课程,总结做法与经验;探究型课程需“夯实现有”、“拓展外延”,使之能够带动高端教师与学生的特色研究与发展进步,为创新型教育与人才培养助力。


四、学校课程实施

(一)严格遵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精神与各学科课程标准,全面开设基础型课程。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充实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为出发点,开发探究型课程。建立校本课程备选资源库,形成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4周设置“学习适应期”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熟悉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锻炼好身体”四个版块内容。帮助孩子顺利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并在心理、思想、行为上为小学学习生活做好准备,让学生更多地体验童年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三)夯实校内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校课堂教学总研究点,各教研组有序组织主题特色教研活动,针对“真”问题展开“真”研究,组织教师研究梳理各学科基本规范与学科基本经验,以及教学设计集、分层作业集等,以期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形成上实东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特色。

(四)鼓励教师探索各学科分层、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深入解读、理解生态课堂实质,提倡课堂充满活力、尊重、自主、关怀、互动、创新。进一步明确良好学习方式养成教育中“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学习的基本要求,加强问题的提出、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更多在学科本源价值和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上下功夫,将提升教师教的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学习的突破点,唤醒课堂新生命力,将“主动参与,师生和谐,良性互动,课堂生成和平等对话”作为有效课堂的重要指标。

(五)聚焦课堂教学,推进生态课堂。

1. 教师须深化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并以此为主题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展能比赛、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做好新学年课程规划,梳理完善东校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2. 做实中小学心愿课程。学生依据自我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修课程,自由参与活动,改变课程实践中“必考科目”“知识本位”“学科至上”的格局。加强心愿课程日常管理,开展星级社团评选,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初步尝试野外拓展课、英语戏剧表演等课。

3.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强调综合社会实践。继续落实各类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加强校内学生社团组织,实行开放自治管理;发挥学校学生会、少先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走出去,请进来。

4. 重点推进中小学科技创新类课程。初步形成东校科技课程体系。做好两项创新实验室建设和验收,逐步完善。由校领导挂帅,建立创新课程项目组。

5. 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结合德育课程,引导学生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结合科技节向学生普及爱护自然的理念,并通过动手制作、制作展示等环节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道德观;结合体育节各类比赛活动,向学生普及全民健身、健康生活的理念,通过爱心节,向学生普及绿色消费的观念,树立学生忧患意识。

6. 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切实加强对课堂教学指导,改革推门课制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并尝试青年教师主动约课机制,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自我审查,发现自身需求,有目的地寻求专业助力;学习并落实上实东校学科教学质量管理手册,夯实教学五环节的监督管理;组织教研组熟悉、了解、发掘、探索信息化、新科技在学科中的运用;做好家长开放日活动,做到精心组织,常态展现,反馈及时;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建设,认真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本学科的实践,开展有关讨论交流;学期末,全校开展优秀教研组交流,加强对团队评价考核。

7. 扎实“五课制”推进。结合“资深教师展示课”、“中青年教师特色课”、“青年教师展能课”、 “新进教师亮相课”、 “班主任主题教育课”五课制,以赛促教,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深度探索。


五、学校课程评价

学校根据“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和美好未来服务”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课程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一)教师教学评价管理

1.通过校长、课程处、教导处主任到教研组长三级管理,抓好计划和总结工作。对教学常规作认真细致的检查。通过214教学管理模式,并结合“推门课”形式,及时收集课堂教学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期中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3.由教学处组织资深教师、专家的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评价。并由学校全面推进课程领导小组结合专业评价与学生评价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4.学期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最终结果与骨干教师评选、职称评定、年终绩效挂钩。

(二)学生学业评价管理

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绿色指标各项要求为准绳,不断完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1.《上实东校“语数英”学科等第制评价细则》的修订及使用

结合课堂教学现状,征求各教研组意见,学校制订了《“语数英”学科等第制评价细则》,彰显课堂教学的“课堂有效度”及“学生参与度”,聚焦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各教研组建立并完善了《学科日常学习评价细则》,促进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以便教师对自我进行定位,促使教师挖潜进位。同时还设计了等第制评价框架与内涵,完成了学科评语评价内容,搭建了“绿蜻蜓评语评价平台”,将学科等第制评价与评语评价有效结合,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2.考试及非考试科目的评价。

一至五年级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一、二年级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创新了融思想道德教育、卫生健康、行规礼仪与全学科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结合情境、合作、游戏等模式,寓教于乐进行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基础数据的深度挖掘,横向比较、纵向跟踪教学质量,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时有效的监测、诊断和反馈,改进教学。通过开展基于过程的学生素质的绿色评价,探索评价手段和方法,运用评价结果作出合理的教学现象解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3.毕业班教学质量的过程评价。

针对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毕业班工作计划;开展好毕业班家长会、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教学研讨会议。做好毕业班期中期末及中考预测的质量分析,实施学生推优评选的制度,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等

4.教导处制定《学生成长手册评价说明》。

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性课程的学业水平评价以单科形式统一组织实施,实行等级记分,分成ABCDE五等。中学部分必修内容的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百分制,实行闭卷纸笔测验。非基础型课程的评价采用考查与成果展示的形式,坚持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

(三)学校自主开发拓展型课程《评价量化表》评价管理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制定各学科的“课程实施计划和要求”。完善学校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以激励为主的考核、评价量化表。如《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评价量表》,《小学英语课本剧表演评价量表》、《项目化学习展示评价量表》等相继建立。

(四)探究型课程《学分记录卡》评价管理

学校除制定对《探究型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案外,还逐步规范每位研究员对学生课题管理能力的评价考核标准,制定《学分记录卡》。

由教导处和发展部共同实施对课题成员分阶段考核与全程评价相结合,个人与小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课题成员对课题实施的管理水平。

六、课程管理保障

1.成立东校项目领导小组,以项目形式推动学校课程建设。

2.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通过自荐、资格审核、全员投票、公示,最后聘任。

3.学校外聘专家委员会,由三名专家组成。

以上机构有章可循、各司其职,从管理、过程指导、评估、推广等各方面推进项目(课程占大部分)的研发、实施。

4.建课程资源库:整合家长、社区课程资源(社会实践考察、家长大讲堂、学生讲座、英语角、微型课程等)

5.课程联合体:与有接近性质的兄弟学校联合开发课程(上实教育集团、教育联合体);引进兄弟学校成熟课程加以校本化实施。反对为开发而开发。

6.课程监督:成立质量控制部。全面了解学校教育服务工作的实施质量,尤其是课程执行情况。质量部 由行政、教师、家委会成员共同参与,通过问卷、接受投诉、座谈例会了解课程需求、实施中问题、满意度情况,交相关部门整改。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20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