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睡眠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11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21〕29号)精神,保证中小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树立“健康睡眠,健康未来”的思想观念,把中小学生的睡眠习惯培养和睡眠质量提升作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工作,围绕校内、校外两大领域,以重点任务推进为主要抓手,努力破解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难题,实现小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初中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达到9小时,养成良好健康睡眠习惯,倡导形成中小学生科学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二、工作原则
(一)强调系统性、统整性
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从学校管理、医教结合、家庭指导、社会协同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本校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
(二)体现科学性、专业性
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充分结合睡眠健康的科学性和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指导学生、家长做好睡眠管理相关工作。
(三)凸显协同性、操作性
强调校内各相关部门、家庭、社区齐抓共管,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协同合作做好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
工作任务
(一)规范课时管理
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生作息时间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本市中小学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计划,明确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的学生,学校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中小学校将午休时间排进课表,午休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具体形式根据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实施。
职责分工:学校认真落实本校课时管理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探索开展午休;中小学德育负责指导检查各班落实课时管理情况和午休情况;总务处负责安排经费支持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保障学生午休条件。
(二)加强作业管理
小学书面作业基本不出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初中作业难题基本不回家,学校加强个性化辅导,难题尽量在学校完成。全学段严格落实21:00后学生作业、学习不接触电子屏幕。开展教考关系背景下的学校作业体系建构与实施研究,逐步扩大参与学校范围,坚持“教什么、练什么、考什么”,努力实现教考一致。探索建立中小学生作业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家长督促学生按时就寝、不熬夜,任课教师要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对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帮助和辅导,必要时可以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
职责分工:学校小学教导处、中学课程处负责科学合理布置本校学生作业,建立作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教考一致,负责指导检查各年级、各班学生作业总量情况。
(三)优化课程管理
确保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得挤占体育、艺术类课程,鼓励大课间学生能够走出教室、文明休息、适度运动。结合思政、语文、生命科学、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结合主题式综合活动、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结合党团队活动、睡眠日活动、场馆学习、专题教育、主题讲座等活动,将中小学生的睡眠教育与学习体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对健康睡眠的深度理解和自我把控。
职责分工:学校小学教导处、中学课程处、学生处优化本校课程管理,落实学生体育活动和睡眠教育。
(四)实施监测管理
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学生睡眠监测,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睡眠监测。监测量表由市级相关部门统一研制,按照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学校负责具体实施。支持区、校二级监测机制,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形成针对性举措。
职责分工:学校建立本校睡眠监测机制,落实本校学生睡眠监测工作,并做好本校睡眠监测数据的分析。
(五)开展作息指导
通过中小学家长学校、全员导师制试点等工作开展学生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指导家长和学生制订家庭作息时间表,在保证学生睡眠时间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个体睡眠状况、午休时间等实际,合理确定晚上的就寝时间。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
职责分工:中小学德育负责指导本校学生和家长制订并实施作息时间表。
(六)抓好科普宣传
一是加大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专业资源供给力度。组织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力量,梳理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睡眠研究最新成果,配合编制《中小学生健康睡眠倡议书》《中小学生睡眠指导手册》等科普读物和健康睡眠系列视频微课程,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教育专业资源。二是举办中小学生睡眠科普宣传进家庭、进社区活动。针对家庭睡眠方式、屏幕管理等内容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宣传指导,引导家长提升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确保充足睡眠时间和及时调适睡眠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做好学生手机管理和上网管理,赋能家长学会处理孩子电子产品和网络使用等问题,引导家长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健康睡眠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切实发挥社区街道在中小学生健康睡眠宣传普及中的重要作用,在社区街道广泛开展“关注学生睡眠,促进健康成长”的宣传活动,提高社区街道对学生健康睡眠宣传标语的张贴率。
职责分工: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家长参加相关活动,学习相关资料。
(七)深化医教结合
充分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提高中小学生睡眠质量,科学干预睡眠问题。一是结合学校睡眠监测结果,针对长期失眠、睡眠质量不良、存在睡眠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诊断评估和睡眠指导。对于个别存在严重睡眠障碍的学生,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治疗。二是充分利用区、校二级中小学生睡眠管理指导专家库,专家队伍进学校,让学校有健康学习与生活方式指导专家团队,并在责任督学同步指导下开展工作。
职责分工:学校组建本校睡眠管理指导专家库,及时发现有医疗需求的学生,并指导学生至医疗机构治疗。
四、组织保障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
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关系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共治。各相关关单位、部门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协作、综合施策,科学系统地推进睡眠管理工作。
中学课程处、小学教导处负责深入挖掘提炼学校睡眠管理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示范引领。
人事负责将睡眠管理情况纳入学校教师荣誉评选、职称聘任的重要参考指标;制定绩效工作分配方案,落实教师参与睡眠管理工作的待遇保障。
总务处负责加强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满足设施设备、科普宣传、检测诊断等需要。通过学生营养午餐,合理膳食结构,改善学生睡眠。
中小学德育负责指导学校多途径做好对家长的引导和宣讲工作,通过中小学家长学校、全员导师制试点等工作开展学生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倡导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举办中小学睡眠科普宣讲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学生健康睡眠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事务部将睡眠管理情况纳入学校综合管理范围,形成“五项管理”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强对学校睡眠管理的日常检查,协助做好区级睡眠监测工作。
学校是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校内任务实施主体,因地制宜,编制本校学生睡眠管理工作方案,扎实推进校内“五项管理”工作。此外,学校也是睡眠管理工作校外任务参与者,要积极配合各有关部门落实各项任务。
加强条件保障,满足睡眠管理需要
一是加强经费支持。制定和完善有关保障措施,加强经费投入保障,进一步满足设施设备、科普宣传、监测诊断等需要;完善绩效工资分配,落实教师参与睡眠管理工作的待遇保障。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睡眠管理、睡眠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专项教研活动和相关交流研讨,将相关工作任务纳入中小学全员导师制试点工作,进一步依托中小学教师专业(专项)“1+5”能力计划,加强本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作业(考试)命题能力培养,重点提升教师对学生开展学情分析、针对性学习辅导和提出改进策略、引导学生提高作业效率的能力,确保中小学作业管理、教考一致在学校有效落实。
三是加强条件保障。优化学校空间布局,结合义务教育“五项标准”修订和高中建设标准颁布,因地制宜推进学校空间改造和设施设备配置。科学利用图书馆、剧场、音乐教室、室内体育馆等公共场所,提供午睡垫、午睡枕、眼罩等设施,创设学生午休条件。通过学生营养午餐,合理膳食结构,改善学生睡眠。利用午间校园广播播放舒缓音乐,营造校园午休氛围。
加强监测督导,落实睡眠管理要求
一是配合落实中小学生睡眠情况追踪监测制度,对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提高学生睡眠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将教师落实睡眠管理、睡眠教育工作成效,作为绩效考核、荣誉评选、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鼓励创新实施路径和方法。
三是坚决执行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和睡眠教育工作,与手机管理、作业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等督导工作实现联动。
四是设立校内网络平台,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及时改进相关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确实保障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2021.6.30